Thursday, July 28, 2011

Euro Zone & Euro Debt Crisis





United Daily News

22nd July, 2011

Sunday, July 24, 2011

New Economic Model And Brain Drain Of Malaysia




I was invited to give a talk on New Economic Model & Brain Drain of Malaysia at the fellowship gathering of MYF of Methodist Peace Church on 23rd July at 7:15pm.

The hour-long talk contents were not tough to swallow.

Friday, July 15, 2011

十年荣景后中国的前景问题





十年荣景后中国的前景问题 十年荣景后中国的前景问题 Saturday, 16 July 2011 09:35 许道敏

新兴市场之一的中国是全球上升的势力已是不争的事实!西方富国集团从怀疑,不服到默认,说明中国的实力已相当普遍被接受!

中国努力的崛起绝对不是偶然的。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,中国大力改革,开放经济,并发挥廉宜成本的优势,以出口驱动成长,在资本主义运作下,把经济带上高点。

新兴市场(其中以中国最成功)的冒升,可以说是全球化的产物。全球化是无疆界之意,是促进并提升全球贸易的一种制度。在发展中国家开放与改革下,全球化带起了这些经济体!

高盛(GoldmanSachs)于2001年发表的金砖四国论明确地点出巴西、俄罗斯、印度与中国(BRIC)在40年后将主导全球经济,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势力。将重新洗牌,目前的七大工业国(G7)大部分将出局(有资格留下的只有美国、日本与德国),改由BRIC填补。

高盛的金砖四国论面世十年后的今天,全球对这理论的准确性不敢有任何异议!

在高盛之前就已经有西方学说关于中国势力的晋升。60年代初美国的五角大厦发表了“东方文明论”,对中国未来提出新看法。美国国防部把中国形容为“未醒来的狮子”,并预测这文明古国将来或是全球一股强大势力!

经济学家认为新兴市场的冒起没有不寻常之处,其实只是“旧有秩序的归元”。这归元论指出,1850年前,中国与印度是全球最大经济体。当时中国光辉四射,处在名符其实的黄金年代!

但中印却在1820年采取封闭主义,经济成长因而败退。而西方却在同时期提倡开放主义,推动工业与工艺大革命。这大大提升西方的经济实力。

从1850年开始,全球经济势力开始逐渐由东方移向西方。这奠定了西方的经济势力,在以后150年(1850至2000年)支配全球的经济。

新兴市场从1980年开始大力改革开放经济体,并以低廉成本的优势,将产品打进西方市场。出口导向的新兴市场在成长上大大超越西方。

中国,大马等的新兴市场因强于出口,弱于内需,经常账项因此呈盈余状态,长年累月为经济体累积大笔财富。西方刚好相反,多年来陷赤字,经济体因此债务缠身。这是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起因!

新兴市场(其中以中印最为显著)的崛起,不但是旧有秩序的归元(经济势力由西方回归东方),也是全球财富更平均的分配(由西方流向东方)。

这是全球经济势力新趋势,在未来20年将调整全球经济领导地位的排阵!

在新兴市场中以中国的表现最为显著,经济成长直追美国。高盛预测中国将在20年后或更早超越美国,成为全球经济大哥!

在过去十年,随着中国快速成长以及累积大笔财富(以外汇储备来论),其全球影响力也节节高升,直逼美国。在国际舞台上与外交角力方面,中国已超越大部份工业国!

过去十年中国的光辉(2001至2010)印证了高盛对全球未来经济势力迁移(POWERSHIFT)的观点!

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后,西方受冲击最大!许多基本面因素陷入弱势,复苏因而疲弱。中国等的亚洲新兴市场受影响不大,而且基本面保持强势,故复苏有劲!

这场风暴造成西弱(西方陷弱)东强(东方转强),经济势力向东移也因此而加速。

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,中国更显的突出,成了全球注目焦点。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也成了热门议题!

经过十年的荣景,双位数的成长后,中国今后能保持同样劲度的成长吗?中国已是全球经济动力的引擎之一,对于中国今后可能面对的成长问题,大家都了解了吗?

在接下来的十年,中国或要面对如下难题:其一,国内安全问题(中东北非起义加剧了中国政府的担心);其二,胡温将于2013年交棒,新领导层有把握保持胡温的经济荣景吗?;其三,未来十年,中国或陷入“中收入陷阱”(即成长陷入瓶颈);其四,中国须由出口导向转型为内部消费,但将困难重重;其五,中国银行系统或因烂账过高而爆发危机。

这些经济问题值得投资者去关注!

Tuesday, July 12, 2011